source/sh/bash

假设 14env.sh 脚本内容只有一行:export MY_VAR=”HelloWorld”

执行 source 14env.sh 后,在终端里直接输入 echo $MY_VAR,会输出 HelloWorld。这个变量会一直存在直到你关闭终端。
执行 sh 14env.sh 或 bash 14env.sh 后,再输入 echo $MY_VAR,会输出空行。因为变量在子进程中被设置,子进程结束变量就消失了。

运维实践建议:

当你需要配置当前工作环境(例如设置 JAVA_HOME, PATH 等)时,使用 source。
当你只是要运行一个完成某项任务的脚本时,使用 bash 或 sh。

centos紧急修复内核依赖库文件libselinux.so.1

[root@k8s-node02 ~]# ls -l /lib64/libselinux.so.1 
-rwxr-xr-x. 1 root root 155744 Apr  1  2020 /lib64/libselinux.so.1
[root@k8s-node02 ~]# rm -fr /lib64/libselinux.so.1
[root@k8s-node02 ~]# init 6
init: error while loading shared libraries: libselinux.so.1: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
问题一:xshell窗口无法重启;

问题二:xshell退出激活窗口后,无法通过ssh登录主机;

问题三:控制台登录主机,始终处于login状态,无法跳转至密码对话框;

问题四:重启服务器,无法正常进入页面

恢复误删除的内核文件操作步骤

  1. 光盘引导centttos系统镜像ISO
  2. 进入Troubleshooting->Rescue a CentOS system
  3. 选择1) Continue
  4. cp /lib64/libselinux.so.1 /mnt/sysimage/lib64/
  5. exit

tips
/mnt/sysimage 就是救援环境中挂载的“被救援系统”的根目录,对它的修改就是对原系统的修改;若需要在原系统环境中执行命令,建议 chroot 到 /mnt/sysimage 再进行操作。
​/mnt/sysimage​ 是被抢救系统根文件系统的目录。
chroot /mnt/sysimage​ 是对原系统的修复、检查或配置修改。

东西方教育差异总结


学习目的

  • 东方人:为了家人
  • 西方人:为了自己

文化影响

  • 水稻文化(东方):更重视努力
  • 小麦文化(西方):不会那么努力

教育方式

  • 东方人:赞美子女
  • 西方人:鞭策孩子

价值取向

  • 西方人:讲究与众不同
  • 东方人:看重集体融合

学习方法

  • 东方人:喜欢背诵
  • 西方人:喜欢提问

思维习惯

  • 东方人:求助内心
  • 西方人:偏爱讨论

行为模式

  • 东方人:要求孩子妥协
  • 西方人:鼓励他们争论

未来方向

交流与协作

  • 未来的学习之道在于交流与协作

哲学家观点

  • 叔本华: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
  • 普通人:将学习当作出人头地和解决生计的手段
  • 天才因为对学问本身感兴趣而学习

TCP的sn和ack_sn

发起端或客户端:10.0.0.1 接收端或服务端:10.0.0.78:7891

第一个包:发起新建连接序列号:2640889442


第二个包:
接受确认新新建序列号:2640889443
接受响应新建序列号:2170956858

第三个包:
确认发起序列号:2640889443
确认响应序列号:2170956859

总结:

  1. 首次发起包的序列号,第一个发起包的序列号+1
  2. 其次响应包的序列号,第二个响应包的序列号+1
  3. 最终确认发起新建序列号:2640889443;确认响应序列号:2170956859。
  4. TCP三次握手建立完成!!!
  5. TCP三次握手第一次开始发送数据包sn:2640889443,ack_sn:2170956859
  6. TCP三次握手第二次接受对方发送数据包:sn:2170956859 ack num:2640889446
  7. TCP三次握手第三次开发发送数据包sn:2640889446 ack_sn:2170956861
  8. 接受对方发送数据包:sn:2170956861 ack_num:2640889485
  9. 开发发送数据包sn:2640889485 ack_sn:2170956871
  10. 数据包及四次挥手过程:只需关注ack_sn包序列号。
  11. TCP四次挥手第一次发送sn:2170960460 ack_sn:2640890376
  12. TCP四次挥手第二次发送sn:2640890376 ack_sn:2170960970
  13. TCP四次挥手第三次发送sn:2170960970 ack_sn:2640890377
  14. TCP四次挥手第四次发送sn:2640890377 ack_sn:2170960971


postgres启动服务状态卡前台窗口

问题描述

执行systemct start postgresql-16.service,前台窗口一直不退出。检查postgres服务状态,运行正常。

问题分析

症状就是 systemctl start 一直卡在前台窗口。
因为 systemd 没收到 PostgreSQL 服务启动完成的状态通知,才会一直卡在前台窗口。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自编译安装或第三方安装的postgres数据库中,如编译过程中没有添加参数 --with-systemd

cat /usr/lib/systemd/system/postgresql-16.service
[Unit]
Description=PostgreSQL 16 database server
Documentation=https://www.postgresql.org/docs/16/static/
After=network.target
[Service]
Type=notify #问题点,编译未添加 --with-systemd
User=postgres
Group=postgres
Environment=PGDATA=/xxx/pgdata/
ExecStart=/xxx/bin/postgres -D ${PGDATA}
ExecReload=/bin/kill -HUP $MAINPID
KillMode=mixed
KillSignal=SIGINT
TimeoutSec=0
OOMScoreAdjust=-1000
Environment=PG_OOM_ADJUST_FILE=/proc/self/oom_score_adj
Environment=PG_OOM_ADJUST_VALUE=0
[Install]
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

问题解决

将notify更改为simple, systemd 只要看到主进程postgres启动就当服务已启动,不等待额外通知。
[Service]
Type=simple

完全不运动的人和每天疯狂运动的人,身体都“衰老得更快”

生活中有不少人非常热爱运动,马拉松、自行车赛……大量疯狂的运动“延寿”还是“折寿”?2025年,《欧洲流行病学杂志》期刊发表了一项长达45年追踪2万多双胞胎的研究发现:适度运动的确可以延缓衰老、降低死亡风险,但是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,过度运动反而折寿!换句话说,真正有意义的锻炼,并不是极端大量运动,而是持续的适度运动!

这是从1975年到2020年,一场横跨45的健康追踪研究,2万多双胞胎参与了研究,他们从年轻到终老,有人热爱运动,也有人不运动,最终拿到衰老与死亡数据。就这样研究人员收集了超过22000人的数据,并提取部分人的“DNA甲基化信息”,这是衡量身体“真实年龄”的重要指标。

研究发现:身体衰老和运动量呈现U形曲线”关系,那些从不运动的人衰老的快,运动太猛的也衰老的快!也就是说,完全不运动的人和每天疯狂运动的人,身体都“衰老更快”。

重点:只有那些坚持适度运动的人,才真正延缓了身体的衰老!

为什么那些锻炼狂人反而老得更快研究人员解释,在运动极度活跃人里,DNA中的某些“老化蛋白”反而更高,这些指标和心脏猝死、肾功能下降相关

此外,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,运动的作用更多体现在降低“短期死亡风险”上,尤其是那些“疯狂的高强度运动者”,他们的死亡率下降主要出现在短期,而长期效果就不明显了

这项长达45年的实验告诉我们:凡事都要“适度”,过度运动并不等于长寿!

标准的运动量:

1. 有氧运动:

■ 中等强度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),每周150~300分钟(每天20~45分钟左右);

■ 高强度(如跑步、快速骑行等),每周75~150分钟(每天10~20分钟左右);

建议每次有氧运动至少10分钟,以提升心肺功能。

2. 力量训练:

■ 建议每周2次抗阻训练,覆盖身体所有主要肌群(如腿部、背部、腹部);

■ 每组动作重复8~12次,形式包括自重训练(俯卧撑)、负重练习或重体力家务(如搬运重物)。

运动过量的征兆

运动时这些信号,提醒你可能运动过量了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王健全2025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时介绍,每天中等强度运动1小时最佳。如果出现肌肉过度酸痛、关节过度酸痛、气喘吁吁、大汗淋漓,这说明运动过量;而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心悸、心慌则需立即停止。长期超负荷易引发头晕、焦虑、高血压等,影响身心健康。

1. 安全第一:运动前身体评估  

凡事安全第一,运动也不例外。运动之前应该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,比如昨天喝酒了、昨晚没睡好、近期感冒了,这些情况都要减少运动或者轻度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。

2. 循序渐进:切忌疯狂地运动  

如果是长期不运动的人,建议从低强度运动、短时间开始(如每日快走15分钟),每周增量≤10%。切忌长期不运动突然剧烈运动(比如很少运动,上来直接跑5公里/10公里),这易导致肌肉拉伤或心脏风险。

3. 强度把控:中等强度更安全  

运动不要和别人相互攀比,中等强度相对来说更安全;如果年纪比较大或心脏不太好,都建议佩戴心率监测的设备,保持一个中等强度心率。

中等强度心率≈(220 – 年龄)× 60%~70%

4. 力量训练:每周2次全身  

运动不止需要有氧运动锻炼心肺,还需要力量训练锻炼肌肉。建议每周2次力量训练,重点锻炼大肌群(腿、背、胸、腹),预防肌肉流失和代谢下降。不想去健身房的,也可选自重训练(深蹲、俯卧撑)、弹力带或器械(8~12次/组)。

5. 恢复补水:别忽略身体信号  

运动后最好拉伸5~10分钟(如大腿前侧、肩部拉伸),缓解肌肉紧张。剧烈运动后建议不要立刻停止运动,要慢慢停下来,做做“冷身运动”。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分(小口多次),对于一些高强度、大强度运动后需补电解质

出处《健康时报》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15B3coup2DUTrCj5VmGzA

读书

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。
迷茫时,书是指点你的名师
失意时,书是鼓励你的朋友
痛苦时,书是疗愈你的良医

过度依赖AI或导致损坏批判性思维与记忆力

用 AI 会让人变笨,过度依赖 AI 或导致损坏批判性思维与记忆力  

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 Nataliya Kosmyna 及其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,深入探讨了在论文写作任务中,使用大型语言模型(LLM)如 OpenAI 的 ChatGPT 可能带来的认知成本。该研究发现,尽管 LLM 产品为人类和企业带来了诸多便利,但其广泛应用却可能导致大脑积累 “认知负债”,长远来看甚至会削弱个体的学习技能

EEG-神经激活模式图示


该研究招募54名参与者,并将其分为三组:LLM 组(仅使用 ChatGPT)、搜索引擎组 (使用传统搜索引擎,禁用 LLM) 和纯脑力组 (不使用任何工具)。研究共进行了四次会话,其中在第四次会话中,LLM 组的参与者被要求不使用任何工具 (被称为 “LLM 转纯脑力组”),而纯脑力组的参与者则开始使用 LLM (被称为 “纯脑力转 LLM 组”)。

研究团队通过脑电图 (EEG) 记录了参与者的大脑活动,以评估其认知投入和负荷,并深入理解论文写作任务期间的神经激活模式。此外,研究还进行了自然语言处理 (NLP) 分析,并在每次会话后对参与者进行了访谈,同时邀请人类教师和 AI 评判员对论文进行打分。

EEG-电脑连接性图示

​核心发现:大脑连接性减弱,记忆和所有权受损

研究结果提供了确凿证据,表明 LLM、搜索引擎和纯脑力组的神经网络连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,反映了不同的认知策略。大脑连接性与外部支持的程度呈系统性下降:纯脑力组表现出最强、范围最广的连接网络,搜索引擎组居中,而 LLM 辅助则引发了最弱的整体耦合。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在第四次会话中,“LLM 转纯脑力组” 的参与者表现出较弱的神经连接性,以及阿尔法(alpha)和贝塔 (beta) 网络的投入不足。阿尔法波段连接性通常与内部注意力、语义处理和创造性构思相关。贝塔波段则与主动认知处理、专注注意力和感觉运动整合相关。这些结果表明,过去依赖 LLM 的使用者,在脱离工具后,其大脑在内容规划和生成方面的神经活动有所减少,这与认知卸载的报告相符,即依赖 AI 系统可能导致被动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减弱。

在记忆方面,LLM 组的参与者在引用自己刚写完的论文时表现出明显障碍,甚至无法正确引用。这直接映射到 LLM 组较低的低频连接性,特别是与情景记忆巩固和语义编码密切相关的西塔(theta)和阿尔法波段。这表明 LLM 用户可能绕过了深层记忆编码过程,被动地整合了工具生成的内容,而没有将其内化到记忆网络中。

此外,LLM 组对自己论文的所有权感知度普遍较低,而搜索引擎组拥有较强的所有权感,但仍低于纯脑力组。这种行为上的差异与神经连接性模式的变化相吻合,凸显了 LLM 使用对认知能动性的潜在影响。

认知负债的积累:效率与深度学习的权衡

研究指出,尽管 LLM 在初期提供了显著的效率优势并降低了即时认知负荷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便利可能以牺牲深度学习成果为代价。报告强调了 “认知负债” 的概念:重复依赖外部系统(如 LLM)取代了独立思考所需的努力认知过程,短期内延迟了脑力投入,但长期却导致批判性探究能力下降、更容易被操纵以及创造力减退。

纯脑力组的参与者,尽管面临更高的认知负荷,却展现出更强的记忆力、更高的语义准确性和对其作品更坚定的主人翁意识。而 “纯脑力转 LLM 组” 在首次使用 AI 辅助重写论文时,大脑连接性显著增加,这可能反映了将 AI 建议与现有知识整合时的认知整合需求,暗示了 AI 工具引入的时机可能对神经整合产生积极影响。

对教育环境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

研究团队认为,这些发现对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。过度依赖 AI 工具可能无意中阻碍深层认知处理、知识保留以及对书面材料的真实投入。如果用户过度依赖 AI 工具,他们可能会获得表面的流畅度,但却无法内化知识或对其产生所有权感。

该研究建议,教育干预应考虑将 AI 工具辅助与 “无工具” 学习阶段相结合,以优化即时技能转移和长期神经发展。在学习的早期阶段,全面的神经参与对于发展强大的写作网络至关重要;而在后续练习阶段,有选择性的 AI 支持可以减少无关的认知负荷,从而提高效率,同时不损害已建立的网络。

研究人员强调,随着 AI 生成内容日益充斥数据集,以及人类思维与生成式 AI 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,未来研究应优先收集不借助 LLM 协助的写作样本,以发展能够识别作者个人风格的 “指纹” 表示。

最终,这项研究呼吁在 LLM 整合到教育和信息情境中时,必须谨慎权衡其对认知发展、批判性思维和智力独立性的潜在影响。LLM 虽然能减少回答问题的摩擦,但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认知成本,削弱了用户批判性评估 LLM 输出的意愿。这预示着 “回音室” 效应正在演变,通过算法策划内容来塑造用户接触信息的方式。

(研究论文标题为《Your Brain on ChatGPT: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》,主要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 Nataliya Kosmyna 等。)

双重否定式

假如我们不是深信自己对别国领土和财富没有贪婪的恶念,没有攫取物资的野心,没有卑鄙的念头,那么我们在今年的圣诞节中,一定会很难过。

因为我们深信自己对别国毫无恶念,所以圣诞节才能过得心安理得(不难过)。

假如我们不是深信自己对别国毫无恶念,那么我们在圣诞节一定会很难过。

硬盘性能测试

mkdir test-data
fio –rw=write –ioengine=sync –fdatasync=1 –directory=test-data –size=2200m –bs=2300 –name=mytest

命令分解

mkdir test-data  # 创建测试目录
fio \
  --rw=write      # 测试模式:纯写入
  --ioengine=sync # I/O引擎:同步阻塞写入(模拟最严苛的持久化场景)
  --fdatasync=1   # 每次写入后调用fdatasync(),确保数据刷到磁盘(类似数据库安全写入)
  --directory=test-data  # 测试目录
  --size=2200m    # 每个线程写入总量:2200MB
  --bs=2300       # 块大小:2300字节(模拟非常规小块写入)
  --name=mytest   # 任务名称

关键参数作用

参数意义
--rw=write测试写入性能(非随机写入)。
--ioengine=sync使用同步I/O,每次写操作必须等待磁盘确认完成(性能低但数据安全)。
--fdatasync=1每次写操作后调用 fdatasync(),强制刷新内核缓冲区到磁盘(类似 fsync 但略轻量)。
--bs=2300

–size=2200m
设置非常规块大小(通常用4K/8K),可能是为了模拟特定业务场景的小数据块写入。
总写入量足够大,避免缓存影响测试结果。

典型应用场景

  1. 数据库持久化测试
  • 模拟事务日志(如WAL)的写入性能,因为 sync+fdatasync 是数据库保证ACID的常用配置。
  1. 磁盘可靠性验证
  • 测试磁盘在强制刷盘模式下的实际吞吐和延迟。
  1. 性能调优基准
  • 对比不同文件系统/磁盘设备在小块同步写入时的表现。

输出结果关注点

运行后会显示以下关键指标:

  • IOPS:每秒写入次数(2300字节/次)。
  • 带宽(BW):实际写入吞吐(如 MB/s)。
  • 延迟(lat):每次写入的平均耗时(尤其关注 syncfdatasync 的开销)。
    示例输出片段:
write: IOPS=500, BW=1.12MiB/s (1.17MB/s)
  sync (usec): min=100, max=10000, avg=2000
  fdatasync: 1 calls, total=10ms

注意事项

  1. 磁盘压力:此命令会高负载写入,避免在生产环境直接运行。
  2. 块大小优化bs=2300 可能导致未对齐写入,正常测试建议用 4K 的整数倍。
  3. 对比测试:移除 --fdatasync=1--ioengine=sync 可测试缓存写入性能(速度会快很多)。